1982年,一位生长在安徽金寨县的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闻名中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那年,他仅仅17岁。多年后,他又放弃了京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独闯重庆,进入当时还不为人熟知的行业——楼宇消防,开始了在重庆17年的曲折创业之路,最终成为重庆以至西南楼宇消防的领军人物。他就是安徽商会会长、重庆华安楼宇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洪达旭先生。
走出大山励志求学
洪达旭是第一位从大别山革命老区考入国家重点大学的‘山里人’。当他揣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回头凝望这熟悉的青山绿水,还有走了好几里山路为他送行的乡亲们时,他在心中默默念着:‘我的故乡,我的亲人,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从坐上火车,广阔的世界就吸引着这个大山里的孩子。17岁的洪达旭在北国哈尔滨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受到革命老区文化浸润的青年,他的大学生活更加艰苦、质朴,而这样的环境却让他在精神的世界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特别是术业上的专攻,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学毕业后,洪达旭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首都北京,进入了国际知名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这所研究院主要是开发研制核产品,第一任院长是钱三强。’洪达旭说,在那里,他参与开发研制了国内第一代全总线制火灾报警系统。在研究院深层次的理论研发中,洪达旭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让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才是科学技术的真正内涵。1989年,洪达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这个决定顿时引起了周围亲友和同学的强烈反应。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大学毕业生向往着能进国家机关工作,吃的是‘皇粮’、端的是‘铁饭碗’,而洪达旭抱着的还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这个‘金钵钵’,况且,在这里有世界尖端的科技理论、顶尖的科技人才、最好的研发环境,就是这样的一个展示平台都没能留住他。‘工作了两年多,我辞职出来了,总觉得除了搞理论研究,还应该到社会中去历练一番。’
抓住机遇艰苦创业
洪达旭也曾感到迷茫、困惑,有时也在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作为消防系统工程的专业人员,他当初只想凭自己的专长来谋生。于是他选择了消防系统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的重庆,于1989年4月来到重庆江北机场做消防系统的技术服务。他说:‘我负责江北机场航管楼、气象楼、航材库和航站楼的安防、消防、安全系统的安装和后续工作。作为负责人之一,我逐渐熟悉了重庆的一些情况,与当地政府部门有了良好的接触,也得到了一些新客户的信任。’在那几年,重庆处于一个发展时期,随着高层建筑逐渐兴起,消防安全设施被列为高层建筑中必须的硬件,现代消防在重庆悄然兴起。另外一件事情,促成了洪达旭下定决心投身现代消防事业。他回忆道:‘我的一个日本朋友,他说他的命值50万美金,如果他住进一个宾馆,首先要看是否有先进的安全设施。假如他喝醉酒了,房间又失火了,而房间里又没有探测系统,没有最初的报警系统,等到火烧起来了就来不及了,那他的安全谁来保障?’这一番话,让洪达旭清醒地意识到,机遇来了。同时,重庆人包容的性格和越来越好的投资环境也让事业和家庭都还在北京的洪达旭毅然决定扎根重庆。他回忆说,在重庆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商场的消防系统,从配合设计、设备供应到施工安装调试、消防验收、售后服务,都是独立完成,非常成功。1992年,年近30岁的洪达旭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创办了华安现代消防成套设备公司,也是华安楼宇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从此,洪达旭从一名科研人员转变成为一名专业技术型的商人。1997年,重庆直辖,洪达旭业务迅速展开。洪达旭的‘手笔’遍及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重庆的民俗风貌区洪崖洞代表了巴渝文化的精髓,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的消防安全系统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层层筛选,洪达旭凭借其完善的施工方案和过硬的技术措施拿下了该项目。洪达旭介绍说:‘这是座综合性较强的仿古式的建筑,汇集剧院、商铺、酒店等高档消费场所于一体,加上游客集聚,消防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自动喷淋是一个主要的灭火手段,在这个喷淋里面有个喷泉头,喷头里面有个装水银的小玻璃泡,当房间温度达到62度以后,玻璃泡会自动破裂,管网里面的水就会呈伞状撒下来,迅速灭火。’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要追究项目经理责任,包括施工班组长责任,这是洪达旭在公司定下的规矩。洪崖洞消防系统工程获得金字招牌——最优工程。13年的奋斗,重庆华安公司完成了重庆世界贸易中心、重庆市委综合楼、成都王府井、广西新世纪大酒店等近百个项目的消防工程都,有大型综合商场、星级宾馆、办公大楼、医院和电厂,充分显示出华安公司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华安业务向全国扩展,在四川、安徽、上海、辽宁等地先后开设六家公司。
搭建桥梁倾情回报
重庆是一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人文荟萃、经济发展迅速的西部都市,也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浓郁的巴渝文化积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重庆人,吸引着各路客商来此‘安营扎寨’。早在80年代初,很多安徽籍人士就来此投资兴业,他们凭借自身的机敏与胆识,在这片热土上创出了不凡的业绩,为重庆解决就业、增加税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重庆作出了积极贡献。喜爱读书和思考的洪达旭在总结企业成败的同时,也积极考虑着徽商在重庆的发展方向。目前,在重庆有9万多安徽人,有近1000名从事企业商业工作,在重庆成立徽商之家是许多在渝徽商的心愿。2006年3月,重庆安徽商会成立了,洪达旭当选第一任会长。承启先进理念,塑运作中坚;凝聚会员心智,形成优势资源;立足第二故乡,架设渝皖桥链;藉助政府渠道,网络海内乡眷;四面掘取机会,八方吸纳资产,上下同心协力,共创辉煌明天。在商会的战略理念里,我们看到了徽商文化灵魂的核心。2007年1月18日,重庆市安徽商会正式挂牌,安徽商会采取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模式是在全市党政机关与协会组织脱钩的大前提下的一种创新模式,它为非公有制领域内社会团体丰富活动内容、拓宽活动载体增加了新的工作领域。商会成立后,洪达旭感到肩头的责任更大了。他奔波于安徽与重庆两地,忙碌于完善商会制度、战略拟定、机构设置、网络扩展、开拓业务渠道等大量繁重的工作。他说:‘能够使皖渝两地互相引进优秀的企业,在安徽与重庆之间发挥出商会的桥梁作用,实现两地合作共赢,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他每年都要回到家乡,回到清秀的双河,回到母校,回到亲人的身边。‘在大山里生活了17年,对家和亲人的依恋是放不下的,不管走到多远的地方,我始终都是大别山里的孩子。’洪达旭说。2000年,他回到了曾经上过的小学,捐资了20万元,他说这算是对家乡人的一点心意。从革命老区走出的成功企业家,从科研院所走出的商界人才,从徽商到重庆人,洪达旭这一路开拓,笑对挑战和艰辛……在中国最年轻、西部唯一、世界最大的直辖市——重庆,数以万计的安徽人以其战略的目光、聪明的才智和奋进的勇气,在各条战线上与重庆人民融为一体,用勤劳和智慧,促进渝皖两地经济发展,谱写着新徽商的奋斗篇章。
(责任编辑:韦学磊 来源:2007年04月25日《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