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 - 重庆市安徽商会官方网站
重庆市安徽商会
CHONGQING  A.C.C.C

新安医学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197人装写了355部医学着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一、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着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着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着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着《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着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着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二、全盛时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着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着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着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着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一、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着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着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着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着《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着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着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二、全盛时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着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着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着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着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着作。着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海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着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着。                                  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方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力,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开创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形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富,经验独特,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安医着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安医学主要着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着作。

  《眼科宝籍》明代着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着。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着。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着)、《本草蒙荃》、 《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一、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之着述——张杲与《医说》张杲,字季明,南宋歙县人其伯祖张扩受业于庞安时,祖张挥,父张师孟均业医。张杲行医五十余年,为了弘扬轩吱及古来名医之道,将古来医者,医案汇集为《医说》于1189年刊行。是书十卷,内分四十七门,总论名医110多人.首七门为医书总叙、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放卷末。有评论,有本人实践附后,取材较丰富。还收载了古代一些不太公开的处方,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籍起了一定的作用。虽在张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失,故《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着作。该书东传,朝鲜李斯王朝成宗十五年(公元1488年)曾刊行,日本万治二年(公元1659年)也刊行。因此《医说》也是最早流传国外的新安着作。
  二、第一部注介医方之专着——吴昆与《医方考》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明代歙县人。15岁时从歙县余家山余午亭学医。临证16年,体会到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疾,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用古方必须要掌握方义和加减进退的规范。于是“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之,编为六卷,凡二十门,题之端曰《医方考》”。

责任编辑:韦学磊  来源:中安在线


商会地址:重庆市江北区观鸿大道小苑一村33号(观音桥商圈燃气大厦附近)
联系电话: 18623540551                            商会座机:023-86550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