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大三学生曹宁(右)和周兴河 本报记者 石涛 摄
去年6月,大二的暑假要来了,这两个月不能白白浪费。于是,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学院的曹宁和周兴河一拍即合决定创
业,学软件的当然是搞个工作室了。于是,一家名为“新软科创”的工作室成立了。
本来只想为以后就业或创业摸索点实践经验,可这一做就上瘾了,业务还蒸蒸日上,半年多时间营业额就超过了20万。
到哪里找员工呢?培训同学
两人把东拼西凑的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把学院提供的一间位于四教五楼的实验室打整出来,成立了工作室。
场子搭起了,到哪里找员工呢?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同学们——不如自己培训解决。
他们开始在校内做宣传,贴海报、逛寝室。他们给出的条件其实并不诱人,说的是没有报酬,但能在工作室内学到更多知识和实践经验。
用了两个月时间,第一批成员21人终于到位了,是从50多人中选出来的。到去年10月份时,他们又招了第二批成员156名来
培训,其中有68名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各类专业超过550个小时的现场培训和100个小时的教学视频培训,终于培养核
心技术和管理骨干20余名,近100名同学掌握了网站建设基础,他们的团队架构基本完成。
从直接上门推销到网上寻找客户
经过三四个月折腾,赚钱被正式提上工作日程。资金、人脉、技术资历、市场运作经验不足,这让他们一次又一次被企业
拒之门外。然而,他们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这期间,技术、成员管理、产品研发等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曹宁说,到后来他们已不直接上门推销了,而是先上网寻找潜在的客户,然后通过对方需求来设计产品,再打电话联系并预约时间,最后再做好准备上门展示。
到了上个月,他们已和多家企业与组织达成了合作关系,做出了“一号站”电子商务网站、禹记旅游网、药品评价网等大
大小小近15个项目,累计营业额高达21万余元。
“不想做大都不行了”
下学期,他们将进入大四,现在已在思考着工作室未来的发展方向。曹宁说,他正在琢磨《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指南》,
关注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正积极筹备工作室的注册。
现在,他们的业务已包括专业从事系统开发、网站建设、VI设计、动画制作等,正式成员已达15名,学员有73名,覆盖了
软件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等10余个院系。用他们的话说,不想做大都不行了。
靠低廉价格抢业务
“不可持续发展”
曹宁分析说,创业取得成功是因为之前的基础打得好,所以在后来遇到困难时能迎刃而解。
软件工作室只有3000元启动资金,是小成本运作,但又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所以只能自己培训解决,学校有许多同学需要
兼职,这正好对路。经过四个月的不断培训,他们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这时团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能够为客户提供设计解
决方案,那么就立即转向市场。
开始时,也是靠两条腿到各个写字楼的大小公司里去推销工作室,但并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绝对是个错误。因为你不知道
对方需要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你就是多余的。
后来他们逐渐学习了解了潜在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并进行合理分类,不再盲目上门去撞大运。比如,一个公司需要对办公
系统进行优化,可能会在网上有相关信息,他们就会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大致情况,随后再打电话确认一下,在吸引了对方
后获得坐下来面谈的机会。
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他们才会拿出自己的绝活,比如:一个非常专业的大团队,几个成功的案例等。
初期,他们也靠低廉的价格去抢业务,可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开始提高单个项目的含金量,
与各个商会接触,最后终于找到了“大鱼”。就在上个月,最大一个单项做了12万元。本报记者 牟晓晖
●“之前本是想给同学们搭建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参与到工作实践中,提升更快。所以,开始的一切都很原始,但
没想到正是有这种原始积累才有了最后的成功。”